调解员耐心开展调解(资料图片)
近年来,华容区临江司法所创新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精准聚焦纠纷调解需求变化,探索推行以“三订服务”“四单管理”“三阶巩固”为主要内容的“343”调解工作法,走出了一条群众接受、运转顺畅、务实有效的纠纷调解新路子,推动纠纷调解质效、群众满意度“双提升”。
精准对接需求调解资源“活”起来
“没想到这么快能化解我们的矛盾,通过多部门协调,我们达成一致意见。”近日,临江乡王埠村村民王文(化名)与隔壁村村民孟芳(化名)因口角发生肢体冲突,导致孟芳受伤。当天下午,临江司法所联合平安建设办、派出所、村委会及相关调解人员迅速介入。
调解人员敏锐捕捉到王文的委屈情绪,采取“背靠背”策略,分层疏导双方情绪。王文表示,是孟芳先动手挑衅,孟芳则称是自卫反击。经过3天不懈努力,调解团队通过法律释明和心理疏导,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,王文赔偿孟芳医疗费用及精神损失费共计1.5万元,双方不再追究后续责任。
为了提升纠纷调解质效,临江司法所通过“三订服务”实现调解资源的精准匹配。预订调解人员。该所组建7类调解人员库,如邻里家事、山林土地等,公布调解员姓名、职务、联系方式等信息,让群众“点餐式”选择调解员。预订调解时间。设立14个全域覆盖的纠纷调解室,提供全天候服务,满足群众灵活调解需求。预订调解方式。针对非接触式调解需求,提供电话调、微信调、视频调等远程方式,复杂纠纷可联合多方“会诊式”调解。
流程优化升级矛盾化解“快”起来
为了确保调解效率,临江司法所建立“需求主体下单——乡调委会派单——调解组织接单——调解人员返单”的“四单管理”机制。通过196个“下单点”,如网格员、法律顾问等,群众可随时提交调解需求。
马桥村村民因签署土地流转协议引发争议,通过“群众下单”渠道提交诉求。乡镇立即启动“四单管理”机制:网格员接单后,根据纠纷类型为村民匹配擅长土地纠纷调解的“五老”人员老李。老李联合司法所、村委会开展调解,仅用2天完成协议签署。
据了解,该所在辖区14个乡村调委会吸纳网格员、“五老”人员、乡贤、热心群众等45人,根据群众选择或工作实际,将纠纷调解任务落实到具体调解人员。调解人员完成调解工作后,调解成功的,返单内容包括调解笔录、调解协议、是否履行、是否进行司法确认等情况,调解未成功的,对未成功原因、纠纷风险点、下步工作建议等内容予以返单,并同步反馈群众评价情况,形成调解工作卷宗留存备查。目前,通过定制调解共化解纠纷124件,占化解总量的92%,调解金额达426万元。
长效巩固机制调解成果“稳”起来
对已化解的矛盾,临江司法所建立台账,实行“一周一梳理、一月一研判”机制,明确调解人员包户回访责任。首周回访看当事人情绪是否稳定,首月回访看协议是否履行,首季回访看是否存在新隐患。回访情况作为发放调解补贴的前置条件,确保调解成果落地。
2023年7月,临江乡粑铺村村民许某因彩礼纠纷与吴某闹上法庭。调解员接手后,发现两人虽已办婚礼但未登记结婚,因感情破裂欲解除关系,却因彩礼退还问题僵持不下。调解员联合驻村律师多次上门,为其讲解相关法律,并结合公序良俗原则劝导吴某退还12万元彩礼。经过多次沟通,双方和平分手,达成一致协议。
调解后,该所持续跟进,组织调解员在协议签署后第七天再次走访,发现许某因经济压力仍心存芥蒂。调解员通过情感角色互换方式,引导许某理解吴某的经济困境,同时提醒吴某协议履行时限。吴某当场承诺分期退还彩礼,并签订承诺书。
去年以来,该所通过配套情感疏导、履约引导、法治辅导服务,推动39份调解协议履行,同时开展以案释理、送法上门等活动12场次,发放民法典等宣传册3000余份,帮助群众培养依法办事习惯。自推行“343”工作法以来,调解纠纷130余件,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8%以上。